今天我要上班而且不能請假,只有在 9:00 左右看了一下 Gameday,雖然 1:0 領先,心裡想 Lester 這場輸了也沒關係,下一場某人又要上場了。到了 1:40 和日本供應商聊到一半突然想起比賽結果,藉故問同事,這下才知道冠軍盃就這樣悄悄的到手了,不像 2004 那一次我請假在家,沐浴淨身後慎重的觀戰,只差沒點檀香拜佛
我老人嘴巴煩,回想 90 年代的紅襪隊,實力不錯卻總被視為「衰神」,10 年後氣勢卻如此強?最後幾場 OR 連線悄悄熄火時,連 Ellsbury, Lugo, Kielty 都跳出來當英雄?
去年 8 月我寫過這樣一段話 ........
而 2002 年底定下的目標現在才正要開始
2004 之後為什麼不跟受歡迎的 Pedro, Damon, Nomar 續約 ?
而去弄來 Beckett, Crisp 這些人
因為現在要找的是 3~5 年後可以和農場收割品一起作戰的球員
而不是已經開始走下坡的明星球員
你會發現 1980 年前後的核心開始出現了
Beckett (1980)
Crisp (1979)
Youkilis (1979)
Papelbon (1980)
Wily Mo Pena (1982)
Delcarmen (1982)
Hansen (1983)
Pedroia (1983)
Lester (1984)
Ellsbury (1983)
Ortiz (1975) 你認為呢 ?
到時這些人解決後, 可能還有 80M 去簽 FA
這種類似 90 年代勇士隊和前幾年運動家隊的 long-term 做法
才能和洋基長期抗戰下去
說實話 2004 的冠軍已經讓我很高興了
這幾年我看球賽都在看爽了
真的值得我期待的是 2002 年底定下的經營目標成果如何 !?
結果竟然只花了一年目標就達到了,給去年看衰的許昭彥等人「當頭棒喝」!看到 Papelbon 連拿 3 次救援顯現的大將之風,激動幾乎落淚的表情,有想過嗎?他是 1980 年出生的,才打第三年球
我的工作經驗告訴我,一個公司經營的好不好?一定要自己找機會親身經歷,自己去體會,看《天下》,《商周》得到的訊息一定 (我敢說一定) 是錯誤的!因為如果《天下》訪問我,我一定會替我的公司「隱惡揚善」,所以說我要向現在的紅襪隊老闆致敬,比起 90 年代,為什麼近年農場出大物?為什麼簽來的 FA 都能打季後?為什麼敢找生涯勝率低於 0.5 的人當教練?當然!你一定有不讓旁人知道的黑盒子
另外今天另一件大事是 A-Rod 的事,我認為紅襪 99.9% 不會簽下他,有人會問紅襪有錢而且有想簽下他的前科?別忘了,當時的背景條件是想把陣中最重要的 3,4 棒 Nomar, Manny 一起送出去,這樣才有足夠的空間接下 A-Rod ,再把他打造成為球隊未來五年的代表人物,結果這件事陰錯陽差沒有成交,接下來 Ortiz 崛起,倒是跟 A-Rod 結仇,現在的打擊陣容沒有空間也沒有必要去簽下 A-Rod
倒是 Mike Lowell 讓我想起 2 年前同樣的問題?要不要和 Mueller 續約?那時有 Youkilis 加上 Mueller 受傷前科累累,毫無疑問的決定不簽!現在呢?1B/3B 未來三年幾乎沒有新人可以期待,Youkils 接下任一個位置,反正一定要簽一個 1B or 3B!能夠讓被老闆稱為 MVP 的 Mike Lowell 接個三年,應該是最安全的選擇,Mike Lowell 的防守讓我體會什麼是球探說的 instinct, soft hand,不像矮小的 Bill Mueller 顯現吃力狀,希望他能留下來
突然想起兩個數字:
現在 25 人裡有幾個人拿過 World Series MVP ? 答案是 4 個人
今年 25 人和 2004 那 25 人有幾個重複?答案是 7 人
5 則留言:
World Series MVP
-Mike Lowell
-Manny Ramirez
-Josh Beckett (Marlins)
-Curt Schilling (Snakes)
重複的 7 個人
Schilling
Timlin
Varitek
Mirabelli
Ortiz
Ramirez
Youkilis
不好意思,問個跟這麼部落格比較沒關係的東西.想請問您的是,您認為看天下商週這類雜誌對實務上的了解以及工作上有幫助嗎?我們老師上課一直提實務上公司是如何如何,跟學術領域所探討的是不同的運作方法,所以他很推崇個案研究,您的看法是?而一名"顧問"(我老師)真的有辦法對各個產業的特性了解透徹嗎?這是我所疑問的,Thx.
to chris
天下, 商周的特色是由文學背景的人主導,你會發現他們的文章太多修飾文字,太少數據顯示
舉個例子,我剛出社會的時候,我買了一期 "天下",裡面介紹的是我董事長的好友,他的高科技公司當時股價 130 元,文章裡一直提他對窗簾的選擇有品味,他多麼懂紅酒,他在美國時多辛苦,是少數能打進上層白人社會的人 (記者應該沒看到吧 ?) 他多任勞任怨,多遵守交通規則,很明顯就是一篇訪談而已
一年後這家公司股票掉到 10 元以下,我身邊的投資者是極少數可以逃生的,一切一切只因為 .... 我們認識他的司機,知道背後根本不是那回事
如果要看,國內我建議看財訊,老闆邱永漢本身就是生意人,當財訊要貶低或推薦一家公司時,他不會用華麗的文藻告訴你這家多好多妙,而是秀數字給你自己判斷
其次你老師說的很好, 實務經驗是書上寫不出來的, 個案研究是最好的學習法
至於顧問,據我所知是這樣 ....
通常由有大約十年工作經驗的人轉任,轉任後因為需要會去接觸其他行業,但是顧問不可能 360 行都搞通,很多行業間的邏輯是不同的,因此顧問後來通常會分類
有人強項是通路,有人懂電子業,有人懂和代工有關的行業,有人強傳統製造業 .....
張貼留言